传统家长部分观念对学习的阻碍

学习,是终身的,是无时不在的。不符合这个限定条件的“学习”会被我打上引号。

不管什么东西,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材料。一种重要的思维是“作者”思维,就是把自己当作作品的作者去看待一样东西,而不停留在观众的层面。问一问,这东西是怎么做的。比如读一本书,自己本身是读者,但你可以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结构,这本书的设计、装帧和写作思路,模拟作者写作的各种考虑,这就是“作者”思维。这种思维和其他相关的思维都是“超越”思维,可以让你去看你“看不见的东西”。因为所有事物必定有形成的原因,哪怕是假想原因,所以至少在这点上,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当作学习对象的。

但是传统的家长没有这样的想法。他们以为,看书就是看到书上的内容。你要是对着一把椅子看着,一定会以为你很闲,更不要说自己深度思考而外表接近发呆的时候了。鼓捣些小东西,也只会被看作玩玩而已的吧。你要是胆敢天天对着一部手机格物致知,那一定是做好了挨骂的准备。也许在人际场上,他们才会努力去想行为和话语背后的故事。

传统的家长也没有“载体”(或“介质”)的概念。看一本书,是要汲取里面的知识和思想,或是欣赏它内容的美感:书是这些东西的载体。一篇文章,一幅画,可以印在书上,也可以显示在电脑上:电脑也是载体。但对于他们,看书和看电脑显然不是一个性质;他们准会劝阻你玩电脑。等你学到知识了,到时候被亲戚表扬了,或是别的原因,他们觉得你很有学问,也不会去探究是不是在电脑上学来的。加上对“辐射”的错误认识,手机、电脑这些总是被贴上各种各样的偏见。

于是,虽然你是在学习,他们却不觉得你在学习,会来阻碍你学习。他们要“实在的”、“看得见的”(在他们认知范围内的)“学习”,你却要来什么“广义的”、“尽是歪理的”(他们不愿接受的)学习,你这不是作对吗!

然而,这能怪他们吗?这些都是“元认知”的范畴,就是“知识的知识、对认知的认知”,重视起元认知也就近些年的事。有那些传统观念,能怪他们吗?

何况真正在学习的孩子,也只是少数而已。

若无特别说明,本文系原创,遵循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 3.0 (CC BY-NC 3.0) 协议,转载文章请注明来自【闪星空间】,或链接上原文地址:http://shansing.com/read/433/

2 条评论

  1. 是的,一针见血。我所幸的是我的父母为我买第一台电脑时,就是为了我的学习。

发表评论»

NO SPAMS! 不要发垃圾评论哦!

表情